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为各类活动提供准则,并在纠纷发生时指导解决过程。对于医患关系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简称《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简称《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行政法规构成了医疗损害鉴定的基本法制环境。
相关法律法规
1.《侵权责任法》:- 一般规定:该法第十六条规定了侵害他人造成人身伤害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医疗过错:第七十八条规定,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因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遭受损害的,医疗机构应承担责任。
2.《民事诉讼法》: – 证据规则: 在医疗损害案件中,对证据的要求较高,涉及专业医学知识和技术资料分析。- 专家辅助人制度: 允许双方当事人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士就技术性争议点进行说明或质证。
3.其他相关规定:包括但不限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文件,这些补充性的法律文本提供了更为细致的规定,如如何计算具体损失补偿金额等。
医疗损害鉴定主要的法律依据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医疗损害责任章节:该法明确了医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因过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归责原则: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及过错认定是医疗损害鉴定的核心内容。二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事故定义:条例明确了医疗事故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因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失,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鉴定程序:条例详细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申请、组织、实施和结论的出具等程序,要求鉴定过程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三
《民法典》
患者权益保护:民法典进一步强化了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时的权益保护,规定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应承担赔偿责任。责任免除:同时,民法典也规定了医疗机构在特定情况下(如患者自身疾病发展的自然转归、现有医疗技术无法预见或避免的不良后果等)可以免除责任。四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
该通则对涉及医疗事故的司法鉴定活动进行了规范,保证了鉴定过程的合法性。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鉴定人确定:当事人申请医疗损害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鉴定人;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由人民法院指定。鉴定事项:明确了医疗损害鉴定可以涉及的具体事项,如诊疗行为是否有过错、诊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