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晚间,赛力斯发布关于购买资产的补充公告称,控股子公司赛力斯汽车拟以2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问界商标等标的资产。经评估,标的资产市场价值为102.33亿元。换言之,以估值来算,相当于华为以约2.4折将问界商标等标的资产出售给赛力斯。分析人士认为,华为多次公开表示不造车,出售问界等系列商标是华为践行战略经营方针,即做汽车增量部件提供商,聚焦智能化解决方案。明确不造车问界是华为与赛力斯采用智选车模式推出的汽车品牌,这一模式是华为在定义、设计、研发、销售等环节都深度参与的合作模式。双方于2021年12月推出问界M5,2022年7月推出问界M7,但销售不温不火。直到2023年9月,问界新M7推出后,销售强劲,也使得华为智选车模式强势“出圈”。此后智选车模式升级为鸿蒙智行。今年上半年,鸿蒙智行全系累计交付194207辆,登顶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从问界来看,2024年6月,问界销量超过4.2万辆。问界新M7上半年累计销量突破11万辆,稳居中国新势力车型第一、豪华车型第二,6月交付18493辆。问界M9再创新高,6月交付17241辆,累计大定超10万辆,稳坐国内5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第一。那么,华为为何会在问界品牌高光时刻出售系列商标?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分析称,华为目标很明确,多次强调不造车,卖问界等系列商标是践行这条战略经营方针。未来在汽车领域,华为将聚焦在智能化解决方案上。2023年3月31日,在华为年报发布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明确表示:“华为没有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盘和林认为,华为转让问界品牌,或是为了防止车商和华为品牌全面绑定。分析人士称,“问界系列品牌影响力不止25亿元,此次品牌转让可见华为的诚意。”7月3日晚间,据赛力斯公告称,经评估,问界商标等标的资产市场价值为102.33亿元。厘清智选车边界华为2019年5月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华为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坚定不移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00亿元。据了解,华为采用零部件供应模式、解决方案模式、智选车三种模式与车企合作。其中,采用智选车模式合作车企包括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这是三种模式中与华为合作最深入的模式。由于赛力斯是智选车模式的第一个合作伙伴,以及双方推出的问界系列热销,让赛力斯受到的关注度颇高。6月18日,赛力斯市值冲高至1515亿元,排名国内新势力车企市值榜首。那么,华为将问界等系列商标出售后,其与赛力斯的合作是否受到影响?7月2日晚,华为方面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称,华为将问界等系列商标转让给赛力斯后,将会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华为一贯坚持不造车,而是利用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持续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据记者了解,华为与赛力斯当前合作模式不受影响,双方还签订了《进一步深化联合业务合作协议》。实际上,华为不仅转让问界等系列商标,在此之前,华为还将享界、智界等商标转让给相关智选车合作伙伴。2024年5月,天眼查显示,华为将其注册的运输工具类“享界”商标转让给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该商标系华为于2023年5月申请、11月完成注册。2024年6月初,天眼查显示,华为将其注册的2枚运输工具类“智界”商标转让给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分析称,智选车模式与华为绑定较深,由华为主导销售,消费者购买问界、智界或者即将发布的享界等品牌汽车,主要是消费者认可华为品牌和技术。盘和林认为,华为既然是供应商,就不能厚此薄彼,其转让系列商标,平等对待智选车合作伙伴,有利于确定华为作为汽车增量部件提供商的角色定位。有分析人士称,商标转让后,华为鸿蒙智行/智选模式边界更清晰,华为进一步表明不造车,而是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华为与其他智选伙伴的合作也不会受到影响。打造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2023年11月,华为与长安汽车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长安汽车及关联方将有意投资该公司。当时,有知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华为希望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而华为希望更多汽车产业伙伴投资这家新公司。2023年11月,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公开表示,华为已向智选车模式合作伙伴发出投资新公司邀请,并希望一汽加入。今年1月,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华为全资持股,是华为车BU成立的新公司。7月4日,据记者了解,为进一步深化与华为的全面合作,赛力斯正在积极筹划参与引望战略投资与合作事宜。在华为与长安汽车签署备忘录时,余承东表示:“我们一直认为,中国需要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一个有‘火车头’的开放平台。我们与长安深化合作,同时还会与更多战略伙伴车企一起携手合作,不断探索开放共赢的新模式,共同抓住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机遇。”编辑:张晶校对:于红波监制:李若愚签发:彭勇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