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搭载“互联网+”谁能成为真赢家

法律服务行业搭载“互联网+”,无疑是对传统法律服务模式的一次突破与创新。 均资料照片

在过去一到两年间,最早一批法律电商开始萌芽,也确实“玩”出了各种花样。

□见习记者 季张颖

移动互联网近几年的风起云涌,让不少传统行业在这股浪潮里彻底被颠覆了。前有在线外卖、美容上门、超市电商等各类与日常生活领域息息相关的电商APP“先发制人”,如今,律师服务行业也能进行线上“淘宝”了。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预计到2017年,这个数字会上升到5000亿元。法律服务搭载“互联网+”,势必将成为互联网时代不可逆的趋势。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低频消费、专业性又较高的一类服务型行业,在互联网时代还存在着较大的市场空白,免费咨询服务之后的盈利模式以及对于产品的标准化定位难免成为此类法律电商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机遇

27万执业律师 万人拥有律师数2人

法学专业毕业的小郑在来上海前,一直在老家当地的一家规模不算太大的律师事务所任职。初出茅庐的他虽然在从业过程中也有着和诸多青年律师一样的感受:得到的信任感比较少,寻找案源也比较困难,但总体上,因为身处三线城市,律师资源本就稀缺,在工作的前几个年头,小郑也算是过得安安稳稳。

“但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律所接手的案子都非常小,绝大多数都是一些价值较低、鸡毛蒜皮的小事”。小郑告诉记者,小城市对于从业律师而言有着天然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我在几年前毅然选择离开家乡,到上海来闯一闯。”

可是到了上海,小郑也遇到了新的问题。“亲朋好友基本都在老家,人脉关系的建立完全就是从零开始。”小郑告诉记者,在来上海的前几年,自己跟着带教的师傅混业内、积累人脉,又把律师的基本功夯实了一遍。“律师是一个拼资历的行业,尽管现在我已经能够独立接案子,但很多时候别人还是会嫌我年轻。”小郑坦言,寻找案源和积累人脉的过程其实很累。

事实上,小郑仅仅是中国青年律师群体从业现状的一个缩影。很大一部分大学刚刚毕业、带着美好期许进入律所工作的年轻人,没能坚持几年,也就各奔东西了。“在我国,法律服务行业资源分布并不均匀,中西部地区整体偏落后,而即使像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分布也不均衡,相对来说,郊区县比较稀缺。”上海李东方律师事务所主任李东方坦言,受制于传统观念,绝大多数市民的法治意识并不强,觉得很多法律问题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常常是遇到问题才找律师,寻找的途径一般也都是熟人介绍,哪怕是再小的案子也要找大律师,这对于青年律师的生存来说,其实很不利。

司法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27.1万多人,全国律师事务所规模已达2.2万多家,共有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265家律师事务所在中国内地设立了330家代表机构。而与之相对的是,2014年末,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3.68亿人,按此推算,我国每万人拥有的律师数才2人,而美国平均每万人拥有的律师数则为31人。

在去年12月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期间,上海智慧社区创新联盟发布的《2015上海智慧城市调研报告》 也显示,上海居民希望在法律等方面变得更加智慧,通过对2301位市民的调查发现,其中有多达46%的居民希望提供便民的法律援助及法律咨询服务。显而易见,一方面,社会大众在苦于寻找合适的律师,希望政府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呼声越发高涨; 另一方面,大量律师尤其是年轻律师也由于缺乏客户委托而生存艰难。

创新

线上自选律师 打通O2O模式中的闭塞环节

正是由于这显而易见的资源短缺及信息不对等,在过去一到两年间,最早一批法律电商在这样的商机中萌芽,也确实“玩”出了各种花样。

记者注意到,以“中顾网”、“找法网”为代表的网站是最传统的一类“互联网+法律”模式,这些网站罗列了律师的照片、姓名、联系电话和基本介绍,有法律需求的用户凭以上信息选择律师并进行线下沟通。除此之外,还有以“法律工具”为侧重点的“法大大”和“无讼案例”等一系列法律电商,包括以“知果果”、“绿狗网”和“快法务”为代表的交易平台模式。

在2014年10月正式上线的“赢了网”又另辟蹊径,该法律服务平台自建法律咨询部,首创律师竞标服务模式,通过竞标模式帮助用户选择最合适的律师,实现效益最大化。据悉,该网站也是国内第一家以诉讼为切入点的法律服务平台,其由高学历专业律师担任客服,全程跟踪诉讼案件。去年8月,在沪召开的“互联网+法律”行业创新探索论坛上,“赢了网”创始人兼CEO李磊就曾表示,“赢了网”希望通过将法律与互联网结合,让普通百姓和企业客户都能轻松获得满意的法律服务,真正实现“让优质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这样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又与专注于把律师装进老百姓口袋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口袋律师”殊途同归。据悉,就在近期,“口袋律师”还新上线了一款“口袋委托”产品,为用户提供线下委托服务,用户下单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场景,找到与之匹配的律师。“如同去医院看病一样,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挂最贵的专家号,用户根据自己问题的复杂度及对价格的接受度选择是‘专家门诊’ 还是‘普通门诊’”,“口袋律师”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O2O模式将真正打通从线上到线下的闭塞环节,即解决了用户找律师难、找律师贵的窘境,又大大提高了用户复杂法律问题的解决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推进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各类遍地开花的法律电商也在通过创新法律服务的方式,为构建法治新城市出力。近期,在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众安保险、支付宝就与“法加加”联手,面向上海地区支付宝用户推出指尖上的法律服务窗口,借“互联网+”东风实现创新法律服务。

据悉,市民只要通过点击选择“法律服务”,便可实现“一键呼叫律师”、“在线咨询律师”、“律师推荐”以及“自选律师”。“我们的法律服务呼叫中心有20多名律师轮班服务,对每一个法律咨询需求都可以通过全封闭的技术手段实现服务效率及服务质量的可量化跟踪”,全权负责律师在线服务的“法加加”CEO黄麒告诉记者。

难点

法律电商服务难以标准化

法律服务行业搭载“互联网+”,无疑是对传统法律服务模式的一次突破与创新,这种探索不仅拉近了律师与客户间的距离,让原本的资源稀缺、信息不对等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嫁接,让用户与律师相互匹配,更便捷、迅速地寻找合适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互联网的方式下,律师的碎片化时间都能被充分利用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降低了法律服务的咨询成本。

但事实上,尽管这种创新有着诸多为大众所认可的优势,可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我国目前律师电商行业的发展还大大落后于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此,最早一批创建法律电商的“局中人”也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O2O法律行业还没有开始出现,搭载“互联网+”,再多的技术还都只是工具,目前,在线法律服务业这一市场的价值还远没有得以发掘。

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林东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短期内,自己对于各类法律电商盈利的可能性并不十分看好。“法律服务行业在我国市场化的程度还不高,这个行业有它的特殊性,它不像医疗卫生行业,什么病因对应什么科室,社会公众非常了解,法律服务行业不一样,公众的法律意识不高,很多案源都来自于亲朋好友的介绍,真正对于专业领域的对应实则没有那么明晰。”

林东品认为,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这一行业在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消化。“一个案件除了要求律师的专业性,同样还有很多传统的因素,这些综合性的问题在法律服务中实际上仍然需要转移到线下操作。”林东品觉得,法律电商作为都市人探索、认知法律行业的渠道,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在短期内,想要彻底颠覆律师传统服务行业或不太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任远也向记者谈到,互联网环境下的法律服务行业,更多的仅仅是一个概念。“从律师寻找案源的角度,或许法律电商有它的用武之地,但这种效果并不大,而对于用户来说,法律电商提供的所谓‘律师库’ 的权威性是要打问号的,事实上,在上海律协网站上,用户就能够轻易查询到具有资质的专业律师。”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提出,由于法律服务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业务,案子的独立性以及客户的满意程度,都没有办法用其他互联网行业的标准化手段去定位。在此过程中,咨询周期的长短、咨询费用的高低以及资金安全等问题,也都是当前法律O2O服务的难点。

面对在线法律服务这个蓬勃发展的千亿元级市场,国内的资本市场已开始萌动。然而,作为新生产物的“互联网+法律”,在平台搭建、人员管理以及业务模式完善等各个方面,未来似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06-11 22:22
下一篇 2024-06-12 00: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