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本辑选文一览

1. 每对苍生笑几回——怀念著名书画家林英仪先生

  文:赖玲玲 原载《泉州文学》2008

2. 《闽海 林英仪、黄达德、蔡展龙、丁朝安国画作品集》序言节选

  文:任真汉

3. 林英仪先生散记

  文:李世平 原载《厦门晚报》2007(网络资料)

4. 关于 林英仪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泉州威远楼(赵剑王摄 2017.10)

按:此刻外楼悬挂的“威远楼”匾额,为星云法师题写。2011年12月威远楼重修开光后悬挂上楼。林英仪先生的“威远楼”匾额已移至二楼展厅内。

每对苍生笑几回——怀念著名书画家林英仪先生

文/ 赖玲玲

位于市区中山北路顶端的威远楼,是泉州古城的镇境楼台及标志性建筑景观,可谓名震四方,郡人皆知。1988年重建之后,又成为泉州城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的展览场所,是名副其实的名城文化沙龙。在翘脊瓦檐下,雕梁画栋间,高悬着一方巨幅繁体匾额“威远楼 ”。黑底阴刻金字,笔划如锥划沙,笔力刚健雄秀,为行草艺术之上品,堪与威远楼的巍峨壮丽比肩,其作者便是泉籍著名书画家林英仪先生,时年,他已年逾古稀。登楼近距离观赏,三个大字节奏张驰有致,布局疏密天成,整幅作品给人以激情鼓荡的流动感,没有世俗的花俏气,不见老者的虚浮痕迹,足见林先生的底蕴和功力。他对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传统文化涵养深厚。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威远楼”匾额 /一九八九年孟冬立,晋安林英仪 (赵剑王摄,2017.10)

1985年,武汉黄鹤楼重修时面向海内外书画家征集楹联,他欣然书写楹联一对: “黄鹤喜重来一线横跨龟蛇壮,大江歌东去高天廖廊鄂楚秋”,意境、内涵、书法俱佳的对联被众多名家一致选中,并雕刻在黄鹤楼上,与故乡的“威远楼”匾额遥相笑对苍生。

而今,斯人已乘鹤西去。2007年7月25日,这位德艺双馨,执着于艺术70载的老人,含笑放下手中的画笔,在鼓浪屿安然谢世,享年90高寿。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林英仪先生像(翻拍自《风涛集》)

林英仪1917年出生于晋江蚶江镇望族,1926年随同盟会会员的父亲东渡台湾,启蒙于台北著名汉学大师、书法家曹秋圃先生的“澹庐书房”,4年后举家迁回厦门,先后负笈厦门美专、福建师专艺术科,师从谢投八、胡一川诸教授研习中西绘画及木刻。先生早慧。1937年创设“海流木刻研究会”,并举办木刻、版画展览,为我省首创的进步木刻运动组织;1946年为晋江文献会举办的“晋江文献史迹展览”,创作泉州历代明贤20幅,出新于传统锈像,形真神似,被《中国美术年鉴》选载并立传,名重闽海艺苑。先生多才。1945年端午节,与泉州诗坛耆宿林骚、苏大山等及中青年诗人,发起首届诗人节,并出版特刊;建国后历任福建省戏曲研究所剧目编审,泉州市戏改委员会主席,创作历史剧《王昭君》及《诗人李白》等,其500多首诗词多收集于《林英仪诗抄》及《风涛集》,1976年出任厦门大学《普通话闽南方言辞典》编辑,从此移居厦门直至终年。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林英仪 菊石图

林英仪 菊石图

作枕仙应借,餐英道未穷

一九九九年岁在己卯夏月写意于闽海鹭门鼓浪屿之八卦楼。林英仪。

林英仪是福建省书画兼长的艺术家,艺术成就卓著,特别在立意花鸟和草隶上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在海内外富有相当知名度及艺术影响。晚年还埋头探索民间艺术,通过吸取民间美术富丽丰艳的色彩和天真稚拙的造型,创作了不少野而不匪、豪情奔放、富有时代风貌的佳作。

林英仪先生在写意花鸟上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意”和“笔”二字上。意即神也。他作画不仅画形,更是画意、画气、画势、画性, 即在其形的基础上,追求神韵、气质、态势、性格,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美学思想,这是我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高度境界。《松鹰图》是他用浑厚苍劲的草书入画,巨石上屹立两只雄健昂首的苍鹰,遥视万里长空,似欲展翅高飞。一枝虬枝苍松更使苍鹰平添雄俊之美,笔墨凝练厚道,形象高度概括。《秋菊》和《佛手》以线条作为造型骨架,用笔不强调粗细变化,信手驱使,一切顺乎自然,不为物象所役,达到了“有法之极,归于无法”的纯美境界。“文如其人”,在林英仪的画中,看不到颓废、萎靡、虚浮之意;也看不到忧郁、萧条、荒寒之气。有的是古朴仓逸的气骨,典雅刚健的和美之风。

在谈到书法用笔之时,林先生曾精辟说过一句话:“吾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此最见功夫。”它追求刚中有柔,虚实并用,既苍且润,熟中带生,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为了开拓视野,年逾古稀仍采风于大西北和黄山,从而达到了“二万”的佳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艺术上大有创新,达到很高境界,得到世人的肯定与称许。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林英仪 富贵寿考·行书七言联

林英仪 富贵寿考·行书七言联

故家乔木盘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

文乔先生雅正。丙子秋日。晋安林英仪。

富贵寿考

一九九六年岁在丙子秋日写意于闽海鹭门鼓浪屿之天风海涛斋。林英仪。

书生一介,林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潜心艺术,卧室兼书房十分狭小,连空调也没有。生前有很多人带钱慕名前来求字索画,可他总是推辞,并常自语:“我的画每张都不相同,人民币每张都是一模一样。”而对有上进心、投缘的人,他却欣然挥毫,不收一分“润笔费”。扶掖后起之秀,颇耗一番苦心,让学子们深深敬重。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中兴南山宗弘一律师涅槃瑞相

据林先生的亲友回忆,林先生的高洁,或许和弘一大师结缘有关。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不二祠圆寂。时年25岁的林英仪任教的晋江中学(现泉州一中),与不二祠相邻,应弘一侍僧妙莲的邀请,林先生为弘一大师涅槃造像。此画笔触严谨,线条洗炼,成功地捕捉法师圆寂瞬间的超然神韵,作者虔诚崇仰的心境也跃然纸上。弘一大师圆寂之时, 仅有一桢相片和这幅素描存世,弥足珍贵,是林先生的传世名作。该画画面布局得当,书法题款错落有致,印章铃盖适宜,诚为一件诗书画印融于一图的完美之作。图的下侧方以洒脱的行书题一七绝:“六根何处绝尘埃?每对苍生笑几回!莫向形骸藏故我,谁人不是业中来?”诗风性灵涵远,以置身物外的超逸角度,道出“生于凡世又超然凡世”的深邃哲理,从而达到“天心月圆”的慧果。纵观林先生的一生,此诗不正是他人生追求的投影吗?

* 原文刊载于《泉州文学》2008,内容有所删节。

《闽海》林英仪

古稀老画师林英仪画的是以线为主的传统美,借梅、兰、竹、菊、松、鹤等形象,发挥其潇洒苍韧,舒卷自如,如裴旻舞剑,如张旭狂草,亦如吴道子画壁,他并不是学吴道子,而其自然达到吴道子的“笔所未到气已吞”的境界,笔线起伏如行云流水,如乐曲悠扬,他是借物形来发挥其线条的美,所画的虽是松竹兰菊,却只借来寄托人的品格,这是深得石涛的“资任”心法的画品。若非对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修养,是做不到的。他题画的字,也自然得有弘一法师书法的味道,书画同源,而又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呢。可能受到在泉州传法的弘一法师的心印,所以书画和人品,都达到澄清如在山泉水,不沾世尘。对他的画迹,令我联想到两句唐诗,是“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但这两句诗的作者杜牧并未做到闲云野鹤品格,而只是借这两句作引子,所以诗中用两个“爱”字,正是表示他身在热闹场中,欲有所作为,所以那首诗下边两句才点出他是“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他的真意,其实在想着唐太宗征东的往事。而这心境应是这诗人注解孙子兵法的动机吧?可是林英仪画却绝对没有这份野心,林英仪和弘一法师一样,是不与世争的闲云野鹤。他的书画,在香港向来是难得一见的,今回能有机会在港见到,在我也颇感意外呢?

——任真汉《福建画的传统与创新(代序)》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林英仪 松菊千秋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林英仪 书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973年作

李世平:林英仪先生散记

· 先生10岁就读于台湾著名汉学书法家曹秋圃的“澹庐书房”。每日放学,替先生研墨,始涉书画。

· 评家谓先生写意画大红大绿,敢于用色,却清雅脱俗,无人能及。先生笑而不答,一脸当仁不让之得意状。

· 先生很乐意以“闽南画派主角”自居。曰:此派若成定论,当为幸事。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林英仪 书画册页(选四)之梅兰竹菊

· 先生画风竹图,身体随笔势摆动,脚尖亦不时向上跃立,呈飘飘然之态。画毕,问旁观者:“诸君有感习习凉风乎?”

· 谈及国画用笔,先生曰:“吾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此最见功夫”。

· 先生年近九十,不服老,常将拐杖闲挎于手臂而不触地。曰:“自我感觉,仅六十出头。拐杖权当摆设”。

· 先生注重仪表。曰:“老夫虽其貌不扬,脸皮依然光鲜,哪像九十?”说罢,取镜自赏近半分钟。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林英仪 篱边菊花·隶书五言联

· 交际场所,先生不适,略有紧张。每听人言,必频频点头称是。过后问之,却莫衷一是。

· 外地来客讲普通话,先生依然用闽南语作答,吾常在旁翻译。

· 先生作新诗,常示于人,且用闽南方言吟诵,其态似顽童,但众人不知所云。

· 先生曰:“吾一日不可无诗,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是也。”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林英仪 行书

· 谈及诗画,先生兴致极高,不停发表高论,且手舞足蹈。谈兴一过,突然少语,曰:“老夫神倦,诸位请回。”

· 先生对自己书法自视甚高,常“此线来自某碑,此笔出于某帖”云云。同时,必以大姆指自褒。

· 先生曰:“老夫一生不敢自我宣传,故知我者寡矣。吾之书画日后定当光辉灿烂。”

· 先生最喜杜甫诗。求苍莽、雄浑、沉郁、顿挫风格。其书画有此遗风。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林英仪 春风露花

· 先生庭院有一古井,周围常开无名花。每见之,先生常出神半天,或叹曰:“画再好,终不及此。”

· 先生卧房狭小,床上一大半被字画卷轴占领。书桌亦书信杂陈,仅四分之一面积可供写字。

· 先生当过中学教员、剧团编剧、导演、辞典编辑等。自嘲:“没干过一个像样。惟有书画自慰。”

· 先生以篆、隶、草之笔入画。曰:“众妙化尽,谁与比肩?”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林英仪 隶书

· 桌上鲍鱼、鱼翅等佳肴,先生不屑一顾:“老夫半个世纪前均已领略。今之商人多不良,所谓海味山珍,可是‘正港货’?”

· 因患白内障,先生多年靠一只眼作画。手术成功,喜曰:“复得双眼,观物更为立体,不负自然佳景矣。”

· 登门求购先生字画者众。先生被扰,时有不悦,自语:“我的画每张各不相同,人民币却每张都一模一样。”

——《林英仪的诗书画印》厦门网-厦门晚报2007

▽▽▽

桑莲居|林英仪:无它,仅一管软毫足矣

林英仪先生像

福建晋江人。1917年生。字少逸,别署天风海涛斋主。受业于曹秋圃、谢投八、郭应麟、林俊德、胡一川、吴茀之诸教授。曾是中国书协会员,福建美协会员,厦门书协顾问,厦门诗词学会理事,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顾问,厦门书画院副院长。1926年就学于台湾汉学书法家曹秋圃先生之“澹庐书房”,1936年肄业于厦门美术专科学校,1940年毕业于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艺师科,1941年毕业于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科。曾任福建省戏曲研究所剧目室编审,厦门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室主编的《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编辑,华侨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厦门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会长,厦门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从事绘画、书法、戏剧、文学、诗词。书法长于行草、篆书,纵横奔放,古秀天真。画风吸取八大、石涛、缶庐、白石之长外,且得民间艺术之熏陶,故其作品,醇厚朴茂、丰艳稚拙,气势磅礴,在现代国画中实兼汇中西特长,而崭然别具一格。

完. 作品图片来源于桑莲居历次拍卖会,桑莲居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05-29 08:45
下一篇 2024-05-29 10: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